

《小城之春》劇照
中國電影史上,由費穆于1948年執導拍攝的《小城之春》已經成為一部享譽世界的中國經典電影。今年是《小城之春》面世70周年,由蘇州美術館、蘇州市名人館、上海電影評論學會聯合主辦的《詩人導演——費穆文獻展》日前在蘇州美術館舉行,吸引眾多觀眾。展覽以豐富的各種類型的文獻資料向公眾介紹了費穆多姿多彩的影壇生涯和《小城之春》拍攝的趣聞逸事。
該展覽主要分為 “光影人生”“化影成詩”“花開誰與”三個單元。
“光影人生”單元通過“長憶吳山好”“名豈文章著”“夜雨十年燈”“天地一沙鷗”幾個部分回顧了費穆坎坷而多彩的人生。“化影成詩”單元以“最是一年春”“無字處詩書”“方寸寄古今”三個章節詳細展示了費穆導演的影劇作品,讓觀眾直接感受詩人導演如詩般的電影語言。而在“花開誰與”單元中,則反映了學術界對費穆電影的再發現、介紹了費穆電影對當代電影的啟發和影響。
主辦單位還在展廳中播放了《小城之春》《孔夫子》《天倫》等五部費穆電影的珍貴影像資料。
費穆(1906-1951),字敬廬,我國現代著名電影導演。祖籍江蘇吳縣(今蘇州)桃花塢。其祖父費訪壺先生曾為清廷御醫,父親費子昭在鐵路部門任職。費穆兄弟四人,他是大哥。1930年,費穆頂住家庭的壓力投身電影事業,應聘為天津華北電影公司編譯主任,負責翻譯英文字幕和編寫說明書。隨后在侯曜編導的《故宮新怨》拍攝中擔任助理導演,開始編寫電影劇本。1932年自津返滬后,正式成為聯華公司導演。其處女作 《城市之夜》一經面世,即引起轟動。費穆編導俱佳,先后導演了 《小城之春》《孔夫子》《天倫》《人生》《香雪海》《斬經堂》《生死恨》《秋海棠》《浮生六記》等佳作。他在電影《天倫》中首次全片配樂,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全部用國樂配樂的電影。他拍的 《生死恨》是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電影的境界是無窮盡的,同樣的表現一件事,其方式很多,一個藝人正應苦苦地去發掘新的方法,似不必拘泥于舊的窠臼。”費穆曾經這樣表達他對電影藝術的不懈追求。
三人合影圖:上海淪陷后,堅持愛國話劇演出的費穆(中)、黃佐臨(左)與顧仲彝(右)
費穆電影導演生涯的最高成就無疑是《小城之春》。該片清麗典雅,充滿中國式的美學韻味。“墻內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總被無情惱。”《小城之春》是費穆藝術集大成之作,自始至終圍繞著蘇東坡這首詞的意境展開。影片中大段畫外音的使用,若隱若現,如詩般打破時空、視角的限制,穿透心扉。電影中多處出現的長鏡頭,不僅制造出劇情綿延不絕的氛圍,更與中國繪畫含蓄內斂的審美傳統相契合。鏡頭的延伸和變化,恰如畫軸緩緩展開。電影里對男女主人公發乎情、止乎禮的描繪,也在探究著中國人的情感心理。著名學者王德威教授說:“費穆與其同儕最想達成的目標無他,即是將中國古典詩歌的多層視覺元素帶入新的媒體形式——電影中。”
《小城之春》劇照
來源:《文匯報》
作者:張立行